重德务实 自律自强
 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人才培养 | 团学工作 | 招生就业 | 党群工作 | 校友风采 | 科学研究 | 学院文件 
当前位置: 首页>>党群工作>>学党史、强自律>>正文
《面向未来的新工科建设——新理念 新模式 新突破》出版座谈会举行
2021-06-05 20:34  

2021年5月24日,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出版社举办的“《面向未来的新工科建设——新理念 新模式 新突破》出版座谈会”在清华大学主楼举行。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以一教授,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教授,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社编辑部常务副主编余东升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黄廷祝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教务部部长薛正辉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国际通用工程学院院长文东升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陈龙飞教授,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宋洁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委员林金安副总编辑,高等教育出版社工科事业部主任张龙,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余寿文教授,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主任李双寿教授,机械系副主任赵海燕教授,建筑学院景观系主任杨锐教授,教育研究院林健教授、石中英教授、刘惠琴研究员、韩锡斌教授等参加了会议。凤凰卫视、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韩锡斌主持,学术研讨活动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惠琴主持。

石中英院长首先致欢迎辞。他指出,以召开出版座谈会这种学术方式来庆祝清华建校110周年具有重要的意义。工程强国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之一,而工程人才培养在其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清华大学经过长期探索,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环节、实习实践等多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传统;同时,工程教育学科也是清华教育学科的第一特色,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学科队伍,获批UNESCO国际工程教育中心和“111”引智创新基地,是国内国际上工程教育研究的重镇。林健教授《面向未来的新工科建设》这一著作的出版是我校工程教育学科建设取得的新成果,对新时代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石中英院长希望,通过凝聚院内外、校内外和国内外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推进学校工程教育研究及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

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委员林金安副总编辑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我们正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全国高校也正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总书记讲到了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出版座谈会的召开意义重大。林金安副总编辑指出,新工科建设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和建设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新工科建设自 2017 年推进实施以来,林健教授一直积极参与其中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对此,高等教育出版社积极支持理论成果的总结和提升,进而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新工科建设当中。最后,林金安副总编辑表达了对各界合力推进新工科建设相关研究的殷切期望。

林健教授主题发言前介绍了清华大学工程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指出工程教育是清华大学优势的集中体现,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有着丰富的积累,在此基础上,清华大学2018 年全国首设工程教育博士学科方向并启动招生、2019 年申请并获批国家级“工程教育多学科交叉创新引智基地”、2020年成立工程教育研究所等。“引智基地”战略定位是全球工程教育思想库、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和顶级学术交流平台,研究团队由国际影响力高、代表性强、多元化的国际团队和跨学科、重交叉、强互补的校内团队共同组成。工程教育所强调依托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的整体优势开展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研究,通过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一流的工程教育学科建设和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持续提升中国和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林健教授作了题为“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工科建设”的主题发言。在通过数据说明工程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后,林健教授按照其专著章节顺序从各章中挑选要点,从以下9个方面在简要阐述新工科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突破的同时论述了新工科建设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引领作用:新工科建设的思路、教育教学理念、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人才培养标准、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复杂工程问题解决等。最后,林健教授指出,新工科建设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的继续、拓展和深入,是对工程教育的创新和突破,应为其它学科专业建设提供示范和借鉴,是建设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行动,将引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在林健教授的主题发言结束后,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惠琴研究员主持了以“新工科建设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和引领”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与会专家围绕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陈以一教授指出,清华大学工程教育学科建设实为“谋定而后动”,对同济大学学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与此同时,林健教授的著作体系完整、分析深刻、资料详实,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陈以一教授围绕工程师专业胜任力培养强调了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确立,尤其是工程领导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工程领导力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程体系建设的交融性、综合性、挑战性和项目化提出了要求。与此同时,中国的工程师培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即注重合作与协同,他援引林健教授对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行业性高校、一般地方高校等不同类型高校“分类”建设新工科的观点,指出对工程师培养需要分类指导加强针对性,表达了工程教育研究存在一系列深入探讨的潜在空间。最后,陈以一教授指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和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思想库需要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协同努力。

顾佩华教授指出,林健教授的著作突出了新工科建设面向未来的核心特征,精准地概括了工程教育要形成新理念、新模式、新突破的核心要求。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现实背景,顾佩华教授认为,加速变化的数字时代、颠覆性技术的迭代对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新工科建设即是对快速变化时代的响应,也是中国工程教育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顾佩华教授也指出,新工科建设要着重提高教师群体主动参与教育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意识,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解决跨领域、高度集成的复杂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坚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基础,自主学习动力,动态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共同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持续改进、持续创新。

余东升教授指出,林健教授在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教育专业认证、CDIO、新工科建设等重要改革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具有重大理论高度和实际影响的成果,对中国工程教育研究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紧接着,余东升结合《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期刊的发展探讨了推进中国工程教育研究高水平发展的具体认识。余东升教授认为,工程教育改革是一项极为具复杂的系统改革,需要得到工程教育研究的强力支撑。然而,当前中国工程教育研究尚未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研究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他指出,工程教育研究应关注工程教育的理论和历史、开展工程教育改革的政策分析、关心工程教学学术、关注国际工程教育动态。最后,余东升教授指出,清华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具有重要地位和独特影响力,定能够在工程教育研究领域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黄廷祝教授认为,林健教授的著作不仅站在理论前沿,而且注重实践,十分接地气,对高校不同层面的学院、专业、教师等均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书中深刻阐述的研究性学习和挑战性学习需要大力推广,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核心的新工科教育质量标准等的确立都是高校管理者、专业负责人和一线教师关心的实际问题;因此,林健教授这本著作应该在全国范围予以推介。黄廷祝教授指出,新工科已逐步形成一批优秀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新工科建设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未来新工科建设需从“点”到“体系化”纵深推进,研究性、挑战性项目式新工科课程体系向体系化方向发展,向高质量发展,形成新工科教育质量文化。

薛正辉教授指出,林健教授的著作内容深刻、信息丰富,是高校新工科建设重要的参考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薛正辉教授结合个人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经验,指出国际竞争态势的加剧和技术瓶颈的遭遇都迫切需要新工科建设。他认为,当前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交叉融合理念缺失、教师投入教学精力不足等问题迫切亟需改革,而改革的推进尤其需要以新工科建设研究为代表的研究成果的指引。

文东升教授结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通用工程学院建设的经验,指出未来工程教育建设需要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国际化。他指出,北航国际通用工程学院是在快速变化的国际潮流下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院基于OBE重构培养方案、引入基于问题/项目的教学方法、开展领导力培养,工程伦理教学及多学科交叉的团队毕业设计;自 2018 年开始举办的国际工程教育论坛,围绕国际化、领导力培养、多学科交叉融科展开探讨。文东升教授指出,这些举措与林健教授高屋建瓴的理论思想和细致的实践规划是一致的,未来需要更好地结合理论,指导探索国际化的新工科建设,实现我们新工科建设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引领作用。

陈龙飞教授结合筹建中法航空大学航空学院学科建设的工作,指出新工科建设要注重存量的优化和更新,同时,从体制角度出发鼓励高校教师开展学科交叉的新研究,从学生角度出发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导向的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这些举措与林健教授著作中的思想具有高度一致性。然而,当前仍存在学生参与多学科交叉实践项目意识淡薄、教师扩展新科研方向的意愿不强等现实问题,未来仍需进一步探索解决途径。

宋洁教授认为,工科不同于理科的关键在于工科要应对快速变化、复杂的场景,更加贴近市场,但是新工科启示我们拥抱工科和理科的融合,推进二者的融合和落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推动工程机理和数据的融合,模型和算法的融合,模型和算力融合至关重要。因此,未来新工科建设可以更多推动基础学科和新工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余寿文教授指出,新工科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的发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自 2010 年实施开始就强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注重和工业界结合。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的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到了“国家需求”、“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其中,“国家需求”是第一位的,这是新工科教育的指导思想。余寿文教授认为,工程面向的不仅是人造物,还有自然界和人的生命、安全、健康,工程注重真善美。在世界格局大变化的情况下,新工科的“新”要注重真善美,要强调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要从中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培养真正的、全面的工程师。与此同时,新工科是和谐的,林健同志著作中讲到的新型工科、新生工科、新兴工科即是强调发挥各自优势力量,实现全国新工科的和谐发展。

李双寿教授指出,清华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的内生动力是适应工程教育特别是新工科的发展,但是如何变革则需要高人指点和理论指导,清华iCenter建设过程中得到了余寿文、王孙禺、林健等教授的指导和帮助。新工科的重要特征在于与时俱进,其后端是产业发展,前端是基础教育,工科人才培养是完整的人才链,大学工科教育需要与前端和后端深度结合。最后,李双寿教授希望林健教授的新作继续指导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广以工程项目为导引的教学模式,结合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的产业前沿技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新工科发展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教学体系。

赵海燕教授认为,工科院系教师的教学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工科教师虽然经过系统的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但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林健教授的著作在培养方案设计、尤其是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对工科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修订也极具借鉴意义。同时,未来专业硕士、特别是专业博士的培养,更加需要理论的指导。

杨锐教授认为,新工科建设应该是生态环境友好型的。他认为,在新理念、新模式、新突破中,新理念首当其冲,无论是宏观的气候变化还是微观的新冠疫情,都具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工科的发展更加需要关注任何自然的关系。杨锐教授还指出,跨界融合和学科集群发展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方面,跨界融合能够产生更加丰富的成果,而学科集群则有助于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刘惠琴书记对专家、学者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刘惠琴书记指出,如何推进面向未来的新工科建设,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希望能够与在座的各位工程教育领域专家以及全国的工程教育专家和高校精诚合作,共同推动新工科建设以及工程教育的发展。

关闭窗口
栏目相关文章
· 法学院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三线精神”清明扫墓活动
· 收看党的二十大 党员代表表决心
· 法学院开展“学党史,强自律,慎终追远,厚德载物 ”清明扫墓活动
· 法学院组织开展“学党史、悟思想”——《长津湖》观影活动
· 法学院举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及...
本站热点文章